发布人:苏洪娟
按照学校连片教研教学工作安排,5月22日下午,欧洲新城经纬小学与集团内通达小学、新农中心校,有计划、有实效地开展了集体备课活动,扎扎实实地开展学科教学研究,发挥集体智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教师课业负担,促进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和业务能力的发展,更好地贯彻课程标准,提高我们教育教学质量,顺利圆满地完成备课任务。
低年级的教学要循序渐进,体现学习的层次性。本次集体备课中,数学学科由杨秋宇老师主备。第六单元学习内容既是对已经学过的20 以内加、减法计算的巩固和应用,又是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以及乘、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这部分内容学习的好坏,将对以后计算的正确性和速度产生直接影响。用连加和连減的方法解决问题,不仅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领会加、减法的含义,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和策略,还为今后学习乘法和除法作铺垫。语文学科吕雨佳老师从单元整体入手,重点分析了《小猴子下山》一课。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要学会整合信息,对“小猴子最后为什么会空着手回家去”作出推断。
二学年牛老师针对第七单元进行单元备课,以《万以内数的认识》为例,牛老师说道,课堂上多提供操作、实践环节,可以帮助学生数感培养。利用学具——计数器,学生能更直观,正确数出“拐弯数”,说出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形成数感。课堂还应关注教学目标与评价任务的一致性、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的一致性、评价任务与教学活动的一致性;可以将对数学问题的关注转化为对数学方法的关注,借助对计数方法的归纳、整理帮助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千,通过多元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建议在教学活动中融入学生自行归纳提炼的模块。语文由付老师进行第七单元的单元备课,她从教材分析、课标要求、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单元框架、教学过程、学习评价等方面具体阐述。本单元是童话单元,《大象的耳朵》《蜘蛛开店》《青蛙卖泥塘》《小毛虫》是四篇引人入胜,有思维价值的童话故事。四篇故事指向一个主题——“改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他人”的故事从而链接“自己”,让学生走进这些具体的故事,从中体会故事蕴涵的道理。总的来看,单元育人功能体现出从“他人”走向“自我”的路径。关于“改变”的话题,对二年级学生而言,理解较难。教学时,注意不要空泛地讲道理,要让学生走进这些具体的故事,从中体会维含的道理。
三年级教师结合学段目标对数学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进行单元备课。重点分析教材的同时又强调教学中要结合具体情境和几何直观图,使学生了解小数的含义,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课堂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经历比较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语文学科结合第7单元人文主题“奇妙的世界”进行大单元备课,抓住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以及教学目标重点展开备课。特别是从精读课文的课后习题入手落实核心素养目标,其中围绕课文《海底世界》课后习题进行了任务驱动设计,三个任务设置十分巧妙。
四年组教师围绕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研讨交流。数学学科由欧小詹老师汇报分享。她从《图形的运动》这一单元教材分析、课标解读、单元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教材例题解析、教学实施建议五个方面进行梳理。《图形的运动》这一教学内容在小学阶段里出现了三次,本学段里是第二次,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加深对轴对称图形和平移的再认识。詹老师强调:在教学中,不仅要设计看一看、画一画、找一找、数一数、填一填这样的操作活动,而且要注意设计需要学生进行分析、猜测和推理等探究式的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语文学科由柴懿老师进行分享交流。第七单元的课文以“人物品质”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黄继光》《“诺曼底号”遇难记》《挑山工》四篇课文,从不同方面展现了人的精神追求和高尚品格。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旨在引导学生仔细研读文本,发现人物品质是如何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出来的,并能受到人格的感染。柴懿老师以《“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为例,梳理了阅读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训练的基本思路和教学策略,使大家对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及重点更加清晰和明确。
都丽老师针对五下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找次品》从单元教材分析。在教材分析环节,都老师提到本单元以找次品这一探索性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的方式,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优化思想,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逻辑推理的能力,学习用直观的方式清晰简洁有条理地表示逻辑推理过程。五年级组郑思媛老师以第八单元为备课主内容,围绕“风趣幽默”这一主题展开教材分析,意在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和兴趣,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品鉴能力。郑思媛老师老师以《童年的发现》这篇为具体范例,“以疑促读,以读促悟”将自己的备课以及授课思路进行分享。
连片教研活动,是一次探索,也是一次协作。活动加强了片区学校之间的学习、交流,构建大教研共同体,实现教育资源与智慧共享,促进教师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