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欧 报道
秋冬季是传染病的多发季节,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水痘、腮腺炎、手足口、诺如病毒等。这些传染病大多是呼吸道和肠道传染,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的途径传播。为了保障孩子的身体健康,将传染病的危害降低到最小,我们一起努力为孩子们保驾护航。
秋冬季常见传染病
1.季节性流感
季节性流感(即“流感”)最常由甲型或乙型流感病毒引起,大多数流感患者会有发热(急速的高热会持续3-4天)、畏寒、咳嗽(通常是干咳),严重头痛、全身性肌肉酸痛、关节疼痛、喉咙痛和流鼻涕,以及严重的疲劳感与虚弱症状,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
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染期一般为1周。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
2.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约10天(7-21天)。麻疹在临床上可分为潜伏期、前驱期(出疹前期)、出疹期、恢复期,典型的临床症状是口腔颊黏膜出现灰白色小点(这是特点)。
麻疹是通过呼吸道飞沫途径传播,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者极少见。未患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普遍具有易感性。
水痘是以疱疹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冬春两季多发,传染力强。通常情况下,如果没有并发症,水痘会在2周左右自愈,且愈后一般良好,并在感染过后可以获得永久性免疫。
水痘有低热、乏力及上呼吸道症状等早期临床表现,24-48小时后出疹,并迅速发展为清亮、卵圆形、泪滴状小水疱,周围红晕,持续大约2~3天后开始干缩、结痂。在同一位置可能会出现皮疹、水疱、结痂同时存在的情况。皮疹主要位于头、面和躯干部位,继而扩展到四肢,末端稀少。水痘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或密切生活接触传播。
简称腮腺炎,亦称“痄腮”,主要由飞沫经呼吸道传播,腮腺肿大常为本病的首发体征,以腮腺发热、肿胀、疼痛为主要症状,1-2天后,腮腺逐渐肿胀,从一侧开始,然后逐渐累及另一侧。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5.肺结核
肺结核是长期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慢性传染病。其病原体为结核分枝杆菌,它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和致病性,人群普遍易感。该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入冬以后,特别是学校和托幼机构这样人员比较集中的单位,如果房间通风不好,极易造成感染。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咯血、痰里带血丝、胸闷、胸痛、午后低热、夜间盗汗、全身无力、食欲减退或体重减轻等症状。
6.诺如病毒感染
诺如病毒感染,全年均可发生,高发季节是从每年的10月到次年3月。诺如病毒对环境抵抗力强,人体感染剂量低,10-100个病毒粒子就可致病,且潜伏期短、排毒时间长、免疫保护时间短,可反复感染,全人群普遍易感,常造成学校等集体机构的暴发疫情,最常见的症状是腹泻、呕吐、反胃、恶心和胃痛,常表现为“上吐下泻”,儿童以呕吐为主,成人以腹泻为主,潜伏期为12-48小时,病程一般为2-3天,多数患者发病后1-3天即可康复。该病毒的传播途径为消化道传播以及人传人传播。
7.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该病主要通过食物、飞沫和接触传播。
【主要表现】
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少数重症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炎、脑膜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并发症。若家长发现孩子出现以上症状,要及时带孩子就医。
【预防措施】
①学校一旦发现发热伴有皮疹的孩子,应立即送诊并对其接触过的物品及时消毒。
②确诊手足口病患者要居家隔离至病程2周后。
③对6月至5岁以下儿童接种手足口病疫苗是预防EV71型重症手足口病的最有效方法。
预防措施
在加强晨午检制度的同时,我们还应注意以下几点,可以有效地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一)不参加或减少聚会,不到人口密集、人员混杂、空气污浊的场所去;
(二)培养学生和儿童养成勤洗手、戴口罩、不随地吐痰、打喷嚏捂住口鼻、勤洗澡、勤换内衣等良好卫生习惯;
(三)每天开窗通风,保持教室、寝室内空气新鲜;
(四)保持教室、寝室内的环境卫生,施行湿式扫除,进行一些必要的消毒工作,如日光下晾晒衣被、房内门把手、桌面、地面用含氯消毒剂喷洒、擦拭等;
(五)合理安排好作息时间,生活有规律,注意不要过度疲劳,以免抗病力下降;
(六)培养良好饮食习惯,做到不食不清洁的食物,不吃未煮熟的任何食物,不喝生水;
(七)合理膳食,增加营养,要多饮水,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宜多食些富含优质蛋白、糖类及微量元素的食物;
(八)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九)加强预防接种,提高易感人群的抵抗力;
(十)出现发热或有其它不适时要及时就医。